某村民“家庭矛盾糾紛已妥善調解”“綜合市場有一孩童與家人走散,網格員已前往幫助”……在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東海鎮(zhèn)烏坎村“民情地圖”聯(lián)勤指揮中心,大屏幕上不斷彈出不同事情的處置信息。
“使用‘民情地圖’,村民、網格員和村委干部可以隨時溝通村務,反映和解決問題?!睘蹩泊濉懊袂榈貓D”聯(lián)勤指揮中心專員孫奇林說,以“民情地圖”為抓手,汕尾市推動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,匯集了當地31個黨政部門351類數據,初步建成“人、事、地、物、組織”的數據庫。
去年以來,汕尾市創(chuàng)新構建橫向為“鎮(zhèn)、村、組”、縱向為“大數據+網格化+群眾路線”的“田字型”基層治理體系。網格員深入基層排查安全隱患、化解矛盾糾紛、宣傳政策法規(guī),使社會治理更加精細化、為民服務更加精準化。
汕尾市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。建立村級小微權力清單,實現村民小組黨組織全覆蓋,向重點村派駐第一書記整頓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,切實發(fā)揮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。全市800多名鎮(zhèn)街干部全脫產駐村,5000多名村社干部下沉到網格,5萬多名基層黨員為群眾排憂解難。汕尾市絕大部分村、社區(qū),成立了由老黨員、退休干部等組成的紅白事理事會、志愿者服務隊等,推動鄉(xiāng)風文明建設。
在系列“組合拳”的作用下,汕尾市基層治理水平不斷提升,許多矛盾糾紛被化解在基層、解決在萌芽狀態(tài),實現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(zhèn)、矛盾不上交、服務不缺位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2年04月22日 06 版)(責編:牛鏞、袁勃)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