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線講述】
我在揚州市石塔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里賣菜,一有空就會拿起筆來畫點兒東西。時間一久,大家都叫我“菜場畫家”。被這么一叫,還真有點不習(xí)慣。我其實就是個愛做夢的人,希望自己的日子也像那些畫兒一樣,五彩斑斕的,讓人心里舒暢。
小時候,我就喜歡畫畫。只要完成了作業(yè),就會臨摹連環(huán)畫里的圖案,或是被哪處風(fēng)景吸引了,回到家在紙上描描畫畫。遺憾的是,我一直沒有機會系統(tǒng)學(xué)習(xí),更別說深造、研究了。
轉(zhuǎn)眼到了2002年,我成了一位“陪讀媽媽”,每天陪著兒子一起上繪畫班。沒想到,兒子對繪畫的興趣沒被挖掘出來,我心里的熱愛卻被畫室的氛圍喚醒了?!按钌媳丬嚒钡奈疫M步很快,跟著老師們學(xué)會了素描、水粉畫、油畫。
2014年,我的家庭遭遇變故。為了維持生計,我只好放下畫筆,來到石塔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賣菜。每天早上五點多,我準(zhǔn)時到菜場,一直忙到傍晚下班。招呼客人、抓菜、包菜、稱菜,這一切成了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。
2019年,生活重回正軌。雖然還在賣菜,但心里的安定感強多了。精神稍稍舒緩些,繪畫的小火苗就開始在心底跳動,催促我趕緊拿起畫筆。
那就邊賣菜邊畫。
起先,我畫的是工筆畫。常會有三五人過來圍觀,時不時稱贊一下。我感覺自己被“看到”了,又開始試著畫色彩更濃烈的油畫,竟然吸引了更多人觀看。大家夸我畫得好,尤其是筆下的動物最鮮活。
我心氣更足了,每天都堅持練畫。有時候,畫得正投入,客人買菜的招呼聲在耳邊響起,我就立馬跑回菜攤前忙活起來。因為要兼顧工作,我投入繪畫的時間比較有限,一個月大概能出兩幅作品。
最近,我花兩個月時間完成了一幅名為《薩克斯》的畫作。每次拿出來看看,心頭總有一種滿足感。對我來說,流汗賣菜是日常開支的保障,繪畫則是我的精神食糧,兩頭都沉甸甸的,哪個也不能少。
我心底一直有個夢想,就是辦一次個人畫展。街道辦很支持我,不少愛心人士也幫著熱心籌劃。終于,主題為“畫與煙火·人間值得”的畫展舉辦了,我的夢成真了。
那天,現(xiàn)場人來人往,大家欣賞著、點評著、交談著,時不時有靈感碰撞,真叫人難忘。后來,揚州市的藝術(shù)家們又在瘦西湖畔為我舉辦了第二場畫展。這之后,我變得更自信、更開朗了。
授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我也希望通過畫筆幫助他人,回饋社會。于是,我就在菜場里免費教小朋友們畫畫。石塔社區(qū)知道后,專門辟出一間活動室給我們當(dāng)教室,還免費給孩子們提供橡皮、鉛筆、畫板等工具。每逢周末下午,我會給小朋友們上一個半小時繪畫課,這成了我每周最盼望的事。
因為夠熱愛,生活才有光。我實現(xiàn)了繪畫的夢想,也堅定了生活的方向。我希望,自己能像一束微光,給前行的人們帶去溫暖、增添希望。
(記者 李曉、丁一鳴、蘇雁、陸健、張哲浩、王冰雅、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徐夢玲、程振偉)
(責(zé)編:溫璐、吳楠)關(guān)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