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)
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王俊芳 程曉龍
7月13日,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舉行第二次大學生長江源科考隊出征儀式,17名青年學生與19名老師組成的科考隊,將奔赴長江源頭開展為期10天科學考察。
科考隊將于7月15日從武漢出發(fā),一路西行,深入格爾木、玉樹、唐古拉山等地進行科學考察。
據介紹,該科考隊分為地質組、地理組、水文與生態(tài)組、人文與社科組、冰川勘測組五個小組,計劃進行綜合科學考察,系統(tǒng)考察地質、地貌、冰山、凍土、生物及生態(tài),摸清長江源區(qū)地學基礎、生態(tài)本底。期間,將掛牌大學生長江源科考基地,持續(xù)開展長江源生態(tài)人文等特色研究;開展海拔5000米以上的戶外生存鍛煉,為格拉丹東雪山主峰測量“身高”。
同時,將利用更先進的地質科考技術,首次在格拉丹冬冰川鉆取冰芯,解鎖長江源密碼;開設直播課堂,把課堂搬進冰川河流,開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科普宣傳;走進“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”與高原牧民共話鄉(xiāng)村振興,開展大學生與小學生結對,探討人類如何與自然,以科學方式進行交流。
科考隊科考專家籌備工作組組長李長安教授介紹,本次出征將完成崗加曲巴冰川、長江源沱沱河和尕爾曲流域科考任務,既是一次野外實踐教學活動,也是一次國情認知和社會實踐的體驗。他表示,將在活動中彰顯地大人的精神 、地大人的抱負、地大人的情懷、地大人的詩和遠方,共建“地學長江”“生態(tài)長江”“文明長江”。
該校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2020級本科生張越森是科考隊一員,他說,入選科考隊后,進行了三個多月體能和專業(yè)訓練,每天十公里跑、400米間歇、爬樓、仰臥兩頭起,學習地貌、生態(tài)樣品采集和檢測、人文社會調查方法、登山技巧等。“青春不只是眼前的課本,還應有對祖國奉獻的熱情和付諸行動的決心?!睆堅缴f,期待自己能用專業(yè)知識,認識長江源、保護長江源,做長江大保護的踐行者和宣傳員。
這是時隔20年,該校組織的第二次長江源科學考察。2002年,地大組織全國高校首個大學生長江源科考隊,開展為期20天,以“保護環(huán)境,從源頭做起”為主題的長江源科考活動。
據悉,此次大學生長江源科考由中科院院士殷鴻福、王焰新、謝樹成等領銜大學生科考團隊開展“三科三教三社”活動,即科學考察、科學研究、科普宣傳;野外實踐、野外課堂、野外生存;社會調查、社會實踐、國情認知;通過組織長江源科考活動,引領推動全社會共抓長江大保護。
(中國地大供圖)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