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日報記者 何沛蓯?視頻制作?李忠明
今天是世界蚊子日——你沒有看錯,就是那個讓你夜夜難寐、恨不能將其碎尸萬段的“蚊子”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熊貓、大象、老虎都有自己的專屬節(jié)日,畢竟它們都是人類喜愛的動物。而蚊子就不一樣了,設立這個節(jié)日的初衷,是為了提醒人們注意蚊子是傳播疾病,特別是蚊子是瘧疾的重要媒介之一。
現(xiàn)在我們防蚊、滅蚊的方法有很多,物理方法有蚊帳、防蚊服,化學方法有蚊香、蚊香液,但這些方法都不能一勞永逸完全消滅蚊子。而且長期使用菊酯類滅蚊產品,還存在一定的健康安全風險。
那么,有沒有更安全、更有效的滅蚊方法呢?
讓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、昆蟲微生物組學與應用研究組組長王關紅為你科普一下——
王關紅說,目前實驗室里比較前沿的兩個技術:一個是用微生物對蚊子進行防控,另一個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防控蚊子。這兩種方法都是用蚊子來防治蚊子。
沃爾巴克氏菌(Wolbachia)可以說是自然界中分布最為廣泛的內共生菌之一,約60%的陸生節(jié)肢動物都會被這種細菌感染,大量釋放被沃爾巴克氏菌感染的雄蚊,與野外未被感染的雌蚊交配后,可以使其后代無法正常產卵或者卵無法正常發(fā)育為成蟲。
我國廣州的“蚊子工廠”就放飛大量經過輻射+沃爾巴克氏菌感染雙重手段處理的雄蚊,實現(xiàn)了對實驗區(qū)域內可傳播登革熱、寨卡病毒的野生白紋伊蚊種群的清除。
基因編輯技術是通過基因編輯,擾亂蚊子本身的生理能力,從而達到消蚊子的目的。例如通過基因改造,使雌蚊長出“胡須”,叮人時胡須頂著它就沒法很好地吸血了,不能吸血也就沒法產卵了。
目前轉基因蚊蟲的釋放僅在少數國家被允許,尤其是轉基因技術中的基因驅動策略,其野外安全性還需要更多的評價。
科研中,肯定需要特別多的蚊子來做實驗,那么,這些蚊子是從哪兒來的?
記者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一個實驗室,看到了里面擺放得整整齊齊的幾個“大冰箱”。
王關紅說,這不是冰箱,而是人工氣候箱。
為了驗證蚊子防控的手段,需要養(yǎng)很多的蚊子,一個人工氣候箱大概可以培育5000只蚊子。從卵到幼蟲到蛹再到成蟲,都可以在這個人工氣候箱中完成。
為了讓雌蚊子產卵,科研人員還要定期給雌蚊子喂血,也就是讓蚊子吸食麻醉后的小鼠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