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)
最早,我是從母親貼在床邊土墻的舊報紙上認識襄陽的?!跋尻枴倍?,字體大而顯眼。那時,我在襄陽下轄的??悼h一所鄉(xiāng)村小學就讀,語文老師常常為我們講述“馬躍檀溪”“水淹七軍”的故事,并說這些故事都發(fā)生在襄陽。從那時起,我就對襄陽充滿了向往。
直到1984年初夏,我到縣上工作,才有了首次進襄陽城的機會。
那天,我坐上開往襄陽的班車,一路全是土路,且山大彎多路窄,車子沿途走走停停,花了足足8個小時,天色向晚時才抵達市區(qū)。
翌日辦完公務,入古城,至東門橋,眼前豁然開朗,心里騰起無比的驚喜——寬闊的護城河,滄桑的古城墻,如同一幅巨型水墨畫,赫然鋪展在我的面前。我知道,這幅“畫”聲名遠播,是襄陽古城的半個“家底”。東門橋就建在護城河上,橋東是一個很大的圓形花壇,有序分流著四方車輛。我看著一輛輛平穩(wěn)駛過的小轎車,甚感新奇。突然,一聲汽笛長鳴,一列火車“哐當哐當”駛過鐵橋,吸引了我的目光。這是一列貨車,足有一里路長。這還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火車!我難抑心頭的喜悅,疾步奔向鐵路橋,等待下一列火車到來。
鐵路橋上,視野遼闊,漢江穿城而過,水碧似鏡。一江兩岸,南襄(城)北樊(城),雖無高樓大廈,但城區(qū)之大,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。放眼望去,峴山施黛,身護城郭,檀溪良田千頃,龐公沃野在側。山美,水美,城美。一時,我心里好生羨慕那些乘公交車、騎自行車從橋上來來往往的人,他們生活在這樣一座美麗的城市,多么幸福!
1986年,單位推薦我參加全國成人高考,我幸運地被襄陽師專錄取。讀書之余,我分出一些精力,去感受襄陽的自然山水、人文地理,試著去了解襄陽燦爛的歷史文化、重要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,以及兼容并包的地域特色、崇文善謀的精神氣質,還有豐富的物產、宜居的環(huán)境……結果,我完全沉醉在了襄陽的魅力之中——誰說愛上一座城不需要理由?
因愛而生夢想,因愛而去努力。1997年6月,我調至襄陽,實現(xiàn)了與其朝夕相處的夢想。
踏著時代的鼓點,我與我的同事行走漢江南北,踏訪生產一線,搜集發(fā)展建言。隨著一個個決策的實施,眼見著襄陽的工業(yè)由汽車產業(yè)的“一枝獨秀”到“多業(yè)并舉”,農業(yè)生產和農產品加工一步步做大做強;眼見著生產生活、公共服務、社會治理實現(xiàn)智能化覆蓋;眼見著漢十、鄭渝高鐵開通……20多年間,這座承載著我前行足跡的城市,其全景式的美好變遷,時時令我感到難以置信。
去年夏天,我告別工作生涯,有了充裕時間去體驗生活在襄陽的美好。清晨,加入漢江綠道步行隊伍,水清岸綠,風景如畫。細細想來,襄陽竟然環(huán)臥著“一江八河”。曾幾何時,河岸江畔,不少地方雜草叢生,垃圾成堆,濫采河砂時有發(fā)生,水體黑臭令人皺眉。這豐富的水資源不僅沒有很好地潤澤城市,反而給市民生活帶來困擾。這些年來,市里持續(xù)推進水生態(tài)文明城市建設,綠化、美化、亮化城市岸線,繪就了“城與河交相輝映,人與水和諧共生”的美麗畫卷。
今年,全長近27公里的“襄江大道”全線通車。我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,與妻子開車帶上83歲的母親,從我家新居出發(fā),跨東津大橋,過魚梁洲隧道,繞上高架橋。行車“半空”看襄陽,視覺更寬綽,感覺更舒爽。從兩側車窗望出去,林立的高樓看不到盡頭。母親說:“這才幾年時間,襄陽咋就有了這么多又高又漂亮的建筑!”
母親的贊嘆,讓我想起初到襄陽工作時,城區(qū)僅有兩棟高樓鶴立雞群,大片的居民住宅與工業(yè)廠區(qū)錯綜交織,低矮零亂。而如今,眾多工業(yè)企業(yè)遷入工業(yè)園區(qū),專業(yè)市場進駐物流園區(qū)。一幢幢居民小區(qū),一座座商業(yè)綜合體,雨后春筍般在老城區(qū)拔地而起;一處處市民休閑廣場,一個個街頭公園,似是寬敞、雅致的城市客廳,招徠著熙熙攘攘的遠親近鄰。
母親不常住襄陽,對人們慣稱的“一二三四五”橋所指為何不甚明了。跑完襄江大道,我與妻子特意帶她去“過橋癮”。車子一會兒行駛于江北,一會兒行駛于江南,除了把一江碧水、岸線風景、古城新貌看了個夠外,每過一座橋,我都為老人介紹橋的序號、名稱、式樣、建設年代。我告訴母親,襄陽城區(qū)過去僅有一座公鐵兩用橋,渡江十分不便。而現(xiàn)在,屹立著包括高速公路橋、普鐵橋、高鐵橋在內的眾多跨江大橋。它們與城區(qū)其他水系上難以計數(shù)的橋梁以及城市立交橋攜手,把襄城、樊城、襄州、東津、魚梁洲連通起來,襄陽的山、水、城、洲因之而暢達。
在母親的聲聲感慨中,我腦海里浮現(xiàn)出王維的那句名詩:“襄陽好風日,留醉與山翁。”千百年過去,襄陽風物自是與當年不同,但依舊是一番“好風日”,而且越來越好,越來越美,超乎古人所想,更讓今人心潮澎湃!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3年08月02日 20 版)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