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徐潔芹 范敏玲
“1509.5公斤!”11月26日上午,在廣州市黃埔區(qū)新龍鎮(zhèn)洋田村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雙季稻畝產3000斤高產攻關黃埔示范基地晚稻測產現(xiàn)場,驗收專家組組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宣布了晚稻測產結果,現(xiàn)場歡呼聲一片。
加上此前7月份早稻平均畝產783.1公斤,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09.5公斤。這個數字,意味著黃埔區(qū)成為“雜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2020年提出雙季畝產3000斤攻關目標后,廣東省成為首個早稻和晚稻在同一田塊(面積30畝以上)突破雙季稻畝產3000斤的地區(qū)。
(測產現(xiàn)場,收割機正在收割晚稻。肖昆華 攝)
“開割!”
上午9時30分,試驗基地格外熱鬧。羅錫文院士等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(yè)專家組成驗收專家組,隨機選取3處田塊開展現(xiàn)場測產。隨著專家組的一聲令下,收割機開始收割。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收割、脫粒、稱重、測量面積和水分后,稻田間傳來喜訊:三丘田的算數平均畝產數為726.4公斤。
加上今年7月,在同樣的地塊,測產取得了早稻平均畝產783.1公斤的數據,得到一個令人喜悅的成績——雙季稻畝產1509.5公斤,成功實現(xiàn)了畝產3000斤的目標。
“這是去年袁隆平院士提出‘3000斤工程’后,早稻和晚稻同一個30畝以上規(guī)模地塊測產后雙季畝產達3000斤在廣東省首次實現(xiàn)?!甭∑睫r業(yè)科技黃埔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建武說。
(黃埔示范基地雙季稻畝產突破3000斤。肖昆華 攝)
2020年12月,袁隆平院士提出在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湖南等雙季稻區(qū)實施雙季稻畝產3000斤攻關研究與示范項目。2021年2月,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黃埔區(qū)農業(yè)農村局、黃埔文化集團合作建設的隆平農業(yè)科技黃埔研究院承擔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雙季稻畝產3000斤攻關示范任務。
“種莊稼講究良種、良法、良田、良態(tài)‘四良’配套。良種、良法,黃埔示范基地都具備,但并不算是‘最好的良田’?!绷_錫文說,廣東晝夜溫差小不利于農作物蛋白質和淀粉的轉化,高溫多雨還會帶來病蟲害,在這里實現(xiàn)雙季稻畝產3000斤的突破并不容易?!疤貏e是由于上半年缺水,導致示范基地的早稻插秧時間晚了20多天,影響了晚稻的種植,這對晚稻的產量也會有影響?!?/p>
(驗收專家組組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在驗收。肖昆華 攝)
對于示范基地的水稻收成,羅錫文認為整體還是不錯的。“這里對水稻來說不是最好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但我們偏偏要選在黃埔這個地方,這也是袁隆平先生生前要求我們這樣做的?!彼硎荆拔覀兿朐趶V東這種氣候條件下,實現(xiàn)袁隆平老師的夢想?!?/p>
“示范點水稻綜合表現(xiàn)抽穗整齊、穗大粒多、莖稈粗壯、結實率高、雜種優(yōu)勢強。”李建武托起一把金燦燦的穗子說,“雖然今年早稻種植由于缺水遇到困難,但最后仍然完成了雙季畝產3000斤的目標任務,可見我們的雜交水稻在黃埔的適應性還是很好的,廣東其他地方也有高產潛力?!?/p>
據了解,該示范基地由袁隆平院士生前親自部署,隆平農業(yè)科技黃埔研究院承建。廣東省一直是人多地少的缺糧大省,是全國最大的糧食主銷區(qū),廣東省的糧食安全問題在全國糧食安全大局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。因此,在廣東省實施以高產為主題的雙季畝產3000斤項目的研究與攻關示范顯得十分重要。
黃埔區(qū)重點規(guī)劃隆平國際現(xiàn)代農業(yè)公園,并成立隆平農業(yè)科技黃埔研究院,打造隆平院士港,通過引進高端農業(yè)科技資源,建設世界一流的農業(yè)科技研發(fā)高地。
“袁老生前一直說‘高產’是雜交水稻永恒的主題,我們不能放棄這個目標。”李建武說,接下來希望通過總結成功經驗,擴大種植面積,把黃埔成功的經驗向廣東乃至華南地區(qū)進行推廣,讓廣大農民朋友增產增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