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資料圖】
用文學審美傳承生態(tài)理念
——寫在《文學中的一江碧水》出版之際
文丨胡睿臻
這是一本文學作品選評。所選擇的篇目上至戰(zhàn)國的《楚辭》,下至2022年才發(fā)表、出版的文學新作,發(fā)掘出一條在岳陽書寫的綿長的生態(tài)文學傳統(tǒng),用選評文學作品的方式接續(xù)了生態(tài)文學的鏈條。
編選者對這些作品的精彩評點,揭示了生態(tài)理念在文學作品中的呈現(xiàn)方式??梢愿爬椋禾烊撕弦?、人與自然相依相融的物我關系,以感性的方式貫穿在文學作品的生發(fā)動因、構思方式、審美形態(tài)之中。編選者指出了這些要素在所選作品中的幾種關系模式。
一種是《九歌》的頌神通神模式。因宗教儀式的需要,形成了用上天入地、穿行于云霓河海的人神共處、人神對話來構思作品的方式,產生了瑰麗的審美圖景,人、神、天地、萬物在其中和諧共處、平等交流;后來在洞庭景物中融會神話歷史、思接古今的構思方式,繼承和呼應了這種手法。
一種是作為中國古代詩歌主流的感悟模式。萬物構成的景色,通過感官而觸發(fā)作家的內心、牽動作家特定時地的人生感慨。他們因景興情、借景抒懷、融情于景、化景入情,情與景或者正向相應:晴朗生愉悅、蕭瑟生哀怨、風浪生豪情、道路崎嶇生世態(tài)艱險,或者反向相激:樂景讓哀情更哀、在亙古的萬物中頓感人生渺小功業(yè)易逝、在自然的融洽熙和中完成宦海浮沉名利爭斗之后的心靈平衡與創(chuàng)傷療愈,或者情隨景遷:景物變幻多姿、心情高低起伏、詩文搖曳生姿。這些感興、構思方式,形成了由景而情、以情染景、有景無情情在其中的表現(xiàn)形式,最高的審美追求是物我融一、情景融一、情思融一、情文融一,自然曉暢而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。
一種是現(xiàn)代作家的反思模式。反思起因于工業(yè)生產損害自然、進而危及人類的生存條件,個體陷入人事紛擾而無法走出心靈焦慮,藝術困于文化符號的循環(huán)而缺乏深刻的生命體驗。反思體現(xiàn)為多種構思方式和多種審美形態(tài),但不論是惡狠狠的語言方式,還是縱覽一條河的污染治理,還是以生活原生態(tài)有代入感地呈現(xiàn)圍湖造田激情之下的利益之痛、身心之痛、抉擇之痛,這類作品的中間和背后都有一個大寫的人,在濃烈的主觀色彩、理性色彩中透露出圍繞人、為了人的物我觀念。
一種是現(xiàn)代作家自覺的移情模式?,F(xiàn)代作家繼承了中國古代文學物我融一、萬物平等的傳統(tǒng),吸收了西方文學萬物有靈的觀念和視角滲透、揉合、轉換的手法,把人情化身到萬物之中,為洞庭湖、麋鹿、港口、航船立心,表達洞的傷痛、麋鹿的歡欣,表現(xiàn)鳥兒在叢林田園中重新獲得的展翅的力量、漁民的鍋碗瓢盆和船夫打滿補丁的帆在江面湖面構成的日常的和諧。這類作品題材不一、文體不一、風格不一,但都散發(fā)著平和而有力的審美共情力,在新的層面達到了物我融一、情景融一、情思融一、情文融一。
“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(xiàn)”,審美讓人在感性的愉悅和震驚中、不知不覺地感受某種觀念、某種感情,不知不覺地改變認知結構、情感結構、行為方式。《文學中的一江碧水》所選的篇目及編選者所揭示的上述內容,將引導本書的讀者克服時代、語言、文體、審美習慣的偏好帶來的隔閡,較為自覺地把作品中的生態(tài)理念融入自己的情感、觀念、理想和行為。在這個意義上,這本書以文學工作者特有的方式踐行了傳承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、傳承現(xiàn)代文學優(yōu)秀成果,把文學中的生態(tài)理念轉化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價值觀念的文化使命。這應該是這本書的編選、評點方式所具有的長遠價值。
關鍵詞: